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穿越架空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184章 皆大欢喜的交易

第184章 皆大欢喜的交易(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据战后解密,在1914年到1917年的大战期间,俄国工厂共制造了5800万发炮弹,然而,其前线炮弹的年需要量达到了5000万发。因为工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俄国本来工业基础就差,更主要的是成年人都上战场了,工业生产与后勤保障能力严重不足),俄国政|府不得不把炮弹的生产订货交给国外。在大战期间在国外订货生产的口径为3英寸的炮弹共有5600万发,实际运送到俄国的大约有1300万发,即四分之一不到。因而,俄国军队在整个大战期间都感到军需物资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俄军的师部主官不得不将火炮的日均发射数控制在5至10发,而沙俄士兵们的日记更是抱怨“德国发二十发炮弹,我们只能回击一发”这样的情况。

到后来,缺乏必要武器,只能用无数士兵的血肉去抵挡德国军队的攻击。

英法美等盟友不是没帮忙,可是缺乏合适的港口,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援助。此外,或许他们还存着一个小心思,那就是让德俄两个强国在东线死磕,以在战后争夺话语权。而俄国刚从农奴制转变成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军工实力并不强,在举国动员参战之后,它的工业虚弱的弊端便立刻显现了,它甚至向东方实力更弱的日本买炮弹。

还有步枪也是一样:俄军步枪缺口在每年300万支左右,甚至不惜重金向日本买38式步枪;前线每年需30亿发子弹,年生产能力却只有5亿发。

奉系军队,包括北洋军队,几乎全部的炮兵都使用75MM炮弹,正好是3英寸口径大炮所需。如果,如果,张汉卿把假设向涅辛斯基提出:“如果贵方用这笔贷款向我方提供生产炮弹所需的车床等设备,我们将开足马力生产,优先向贵方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炮弹。”

要说沙俄的落后跟中国有的一拼----我是指观念,不是指实体:人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如大战前夜俄国有火炮数7088门,而中国只有,嗯,每个师54门,民国到1918年初这样的标准师只有16个。16个,满编才972门!

遗憾的是沙俄这么多的火炮只有40门为重炮,造成这个原因是它的将军们信奉机动战争论(图哈切夫斯基笑而不语),即大量生产可以实施战场机动的轻型火炮伴随步兵冲锋,而重型火炮是“过时而又笨重”的武器,只适用于“防御战”,导致整个大战中生产的11000门火炮中,重型炮的数量只占3%…

所以当简装的俄国兵碰到精装的德国兵,立即就悲摧了,用人数的优势填补武器的不足也是无奈之举,这和后来中国抗战一个遭遇,战场上都是用人命去填枪炮子弹,像一部电影中所渲染的:“大量无武器人员排在各编队的后面,等着捡起阵亡者的枪…”

不说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张汉卿的话说到了俄国的痛处了,也说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爱国的忠诚商人、金融家,涅辛斯基非常钦佩张汉卿对俄国前线非常惊人的判断,也非常欣赏张汉卿对于俄国感同身受的支持想法,他表示将努力促成这段双赢的生意。

凭心而论,如果奉军能够生产俄军急需的枪支和弹药,远比从日本手里购买来得迅速方便,要知道藉中东铁路,奉天极有可能成为俄国的后方补给线。

俄国不缺机器,现在亟缺人力;奉天缺少机器,但唯独不缺人。双方一拍即合,涅辛斯基便把这个消息以绝密的电文发给了国内。

这对刚刚经历过夏季攻势惨胜的俄国人来说是一个福音,他们刚刚以损失一百多万人的代价支援了险些被同盟国击溃的法国和意大利,自己却把利用1916年初期短暂和平时期所积攒的军事物资几乎消耗殆尽。

不过,即使情况如斯,俄国人也不愿意扶持中国,它只愿意卖出生产炮弹和子弹的机器。对于张汉卿迫切希望的75MM野炮生产线,却拒之不提,这让张汉卿很失望。

两条炮弹生产线和三条子弹生产线,总共耗费卢布两百万,由道胜银行贷款,利息12%,一年后本息全还。

张作霖虽然开始想通过谈判要一把价,现在却觉得这笔生意值得,不管怎么说,他的军队能够在炮弹上自给,已经算是巨大的进步了。又想到小六子能在这时候想到军火生产不受制于人,实在很有远见。

交易很顺利,涅辛斯基也从中捞得不少好处。也许是心情大好吧,他对张汉卿的套话浑不以为意,让张汉卿大概猜出了原因:技术封锁----原来**子对中国也是防一手呢。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重生三国当皇帝大唐之特种国师三国:开局截胡了大耳贼穿越之极限奇兵斗罗之骷髅也疯狂鹰掠九天三国之曹家逆子海贼之型王迦勒底从海贼开始当屠夫反穿越调查局
返回顶部